
二氧化氯产品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家用消毒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谁来化解二氧化氯的尴尬现状
一直以来,二氧化氯以良好的消毒效果,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。早些年,各地厂家依据地方标准生产二氧化氯,后在地标升国标过程中,依据国家(试行)标准生产。2012年4月,二氧化氯国家(试行)标准没能升级为国家标准
伴随着《农财宝典》“月度人气产品”的评选,有关水产养殖常用药品二氧化氯尴尬身份的话题,浮出水面。
一直以来,二氧化氯以良好的消毒效果,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。早些年,各地厂家依据地方标准生产二氧化氯,后在地标升国标过程中,依据国家(试行)标准生产。2012年4月,二氧化氯国家(试行)标准没能升级为国家标准,原因是“不同企业该类产品的处方和剂型、活化所需酸的比例、反应时间等均不一致,试行质量标准中一步碘量法无法控制产品中二氧化氯的含量”。没有了国家标准的二氧化氯,只能以“非药品”形式继续生产销售。
虽然,政府并未命令禁止使用二氧化氯,在实际生产销售使用环节并未造成实质影响。但尴尬的现实在于,这种在水产养殖药品中使用量非常大的产品,实际上进入了监管盲区。要检测产品实际含量,没有国家统一标准,试用标准“一步碘量法测出的不仅是二氧化氯含量,还包含氯气、亚氯酸根和氯酸根等其他氯”,已经被废止;要监管,只要包装上标注“非药品”字样,即可逃过兽药部门检查;要规范使用,政府未禁用,又没有明确新的标准,规范使用更无从谈起。这种主管部门与生产企业达成的私下默契,使二氧化氯成了“法外之地”,企业几乎可以想怎样生产,就怎样生产。
就其他养殖投入品的情况而言,国家标准确实都由企业申请提出,再由主管部门审批确认。尽管制定和研发此类标准会投入一定成本,但企业往往乐此不疲,关键在于企业可以此占领该领域的制高点,无论对产品营销和品牌形象,都大有裨益。但具体到二氧化氯产品,则有所不同。该产品进入门槛低、生产工艺简单、品牌概念落后,企业制定生产和检测标准基本属于只有付出,难得回报。农业部门要求企业制定标准的逻辑在此遇到挑战:让企业投入不菲成本,想出办法限制自己,这相当于让孙悟空花重金购买紧箍咒。俗话说的好,无利不起早,落实情况可想而知。而目前这种混沌状态,倒成了不良企业最想看到的结果。
事实上,二氧化氯的检测手段并非难以攻克的技术难题,也不缺乏相关研究。造成目前的尴尬,不是技术问题,而是责任问题。制定有章可循的市场规则,为养殖户提供优质可靠、可辨真伪的产品,是政府部门必须履行的公共职责。同时,它事关渔药行业整体利益,也是同业者共同的行业责任。
二氧化氯目前这种不健康的默契,看似对各方都无损害,对实际生产无实质影响。但仔细分析则不然,一来,产品质量会因监管不到位,严重下滑,市场不可避免出现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问题;二来,养殖户利益必然受到直接损害;三来,二氧化氯以“非药品”名义生产销售,实属违法行为。默契一旦被打破,随时可能被主管部门查处。四来,更不排除有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以此寻租。
没有规矩,则不成方圆。解除二氧化氯目前的尴尬处境,需要相关企业、相关部门主动冲破目前的灰色地带,真正履行社会责任、行业责任。唯有如此,才能让优秀企业优秀产品真正占领市场,使二氧化氯市场得到净化。